在读《史记·范雎传》的时候发现一个词语很熟悉。一饭之德必偿,睚眦之怨必报。“睚眦”不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睚眦必报么。赶紧拿出字典查了一下,原来这个词的典故深远,非常有文化底蕴。睚眦拼音读[yá zì]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,为鳞虫之长瑞兽龙,九子中的第二子,排名如下,囚牛、睚眦、嘲风蒲牢、狻猊、霸下、狴犴、负屃、螭吻,豺身龙首,为龙和豺(豺狼)所生。
传说个性极为残暴,嗜杀喜斗,性格刚烈,而且总是嘴衔宝剑,怒目而视,刻镂于刀环、剑柄吞口,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。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,所谓“一饭之德必偿,睚眦之怨必报”,报则不免腥杀,睚眦必报成语由此得来,睚眦也变成杀戮和邪恶的化身。睚眦必报成语出处秦昭王时,秦国一位权高势大的宰相范雎,是魏国人,这人极有口才,秦昭王对他十分信任。范雎本是魏国人,在魏国时曾随“中大夫”须贾到齐国去过一次,须贾怀疑他同齐国私通,回国后报告了宰相魏齐。魏齐叫人把范雎毒打了一顿,范雎装死,才得脱险,躲在一个好朋友郑安平家里,改名张禄,慢慢养伤。接着,他又通过秦国派到魏国来的一个使臣王稽的关系,偷偷到了秦国。在秦国,又经王稽的推荐,并且仗着他巧言善辩的一张嘴巴,取得了秦昭王的赏识,登上了宰相的高位。
范雎当了宰相不久,就说动秦昭王发兵攻伐魏国。魏国派须贾前往秦国,请求罢兵。范雎知道须贾来到了秦国,便化装成一个游荡他乡的穷汉,到客栈去看他。须贾见是范雎,吃了一惊,说:“啊,你原来还活着!”谈了几句话,须贾觉得他可怜,便顺手取件绨袍送给了他。(参看“一寒如此”)后来,当须贾知道范雎就是秦相张禄的时候,想起旧事,不禁惶恐万状,立即光着上身,跪在范雎面前请罪。范雎将须贾大骂,列数了他的罪状,又特地举行了盛大的宴会,当着各国代表和全体宾客的面侮辱了他一场;还说,姑念他赠送绨袍,总算还不忘旧情,饶了他的命。可是,必须告诉魏昭王,迅速把魏齐的头送来,否则就要发兵杀到魏国的国都去。魏齐听得这个消息,吓得逃到赵国,赵国也怕得罪秦国,不敢收留;又想逃往楚国,楚国也不欢迎。这位宰相终于被逼自杀。他保荐救了他性命的好朋友郑安平为秦国的将军,提拔王稽为“河东守”;还把部分家产分散给其他曾经帮助过他的人。在《史记·范雎传》中记载:一饭之德必偿,睚眦之怨必报(睚眦,是瞪眼怒视的意思)。解释:纵然只给过一顿饭的小恩,也要报答;纵然只瞪过一眼的小怨,也要报复。这就叫“一饭必偿”、“睚眦必报”。形容小恩,叫做“一饭之恩”,形容小怨,叫做“睚眦之怨”。心地偏狭,气量狭小,些微嫌隙都不肯相让,就叫做“睚眦必报”。文字意思睚(yá)
指人的眼角部分,比喻极小的地方词语:睚眦(发怒时瞪眼睛,借指极小的仇恨)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,百口嘲谤,万目睚眦。――《红楼梦》眦(zì)
本意指眼角,上下眼睑的接合处,靠近鼻子的称“内眦”,靠近两鬓的称“外眦”:眦裂(形容愤怒到极点)。根据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:瞋目视项王,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《资治通鉴》·后梁纪·后梁纪四颋恃才挟势,睚眦必报,纳贿骄侈。颋有从子在河南,颋密使人召之。
总结:睚眦[yá zì]二字都是目字旁,本意都是指眼角,在汉语中,两个字都指一个意思,就是非常极端的意思,现在经常看到的只有睚眦必报这个成语。以上就是学习生僻字的分享,感谢阅读。